目前我国已经在海上完成了制氢技术测试,经反复验证其成本低至符合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我国海水制氢技术取得突破
制氢再也不用淡水,直接在海里就能制造,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技术突破。将海水转化为氢燃料,不仅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依赖,还能大大降低制氢的成本。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人士表示,直接海水制氢为降低电解水制氢成本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我国已经在海上完成了制氢技术测试,经反复验证其成本低至符合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这一突破将极大推动氢能源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资源丰富而化石能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该人士还提到了我国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的海上中试,这是国际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些技术突破和应用尝试为未来的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同时,中国石油首个自主研发设备制氢试验项目近日在吐哈油田成功投运。该项目是中国石油首个应用自主研发设备的绿电制绿氢项目,也是新疆吐鲁番市第一个绿电制绿氢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除此之外,9月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东团队研发的直接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2000小时,证明了直接海水制氢技术的可行性。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以绿氢为代表的“低碳制氢”取代传统能源制氢的速度正在加快。
上市公司正积极驶入“快车道”
氢能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战略意义突出。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氢能发展的支持政策,并做出了远期发展的目标:我国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20万吨/年;日本、美国、欧盟分别规划到2030年形成300万吨/年、1000万吨/年、1000万吨/年的清洁氢生产能力。
多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助推绿氢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海电气、吉电股份、华电重工等都在绿氢领域进行布局,加速推动产业的发展。整个绿氢产业已从关键技术研发逐步转向产业发展阶段,未来将在降本增效、推进规模化应用上下功夫。
上海电气在氢能领域推出了首台单体产氢量为1500Nm3/h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以及单体产氢量为50Nm3/h的PEM电解水制氢装备。两款产品通过模块化设计均可满足集成化、大规模的绿氢制备需求。
华电重工已完成大容量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和部分氢能核心材料的开发,并持续加大在新型高效电解制氢技术(包括高效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等)、氢燃料电池供能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2022年7月,公司12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与气体扩散层产品已成功下线。
华光环能已下线产氢量1500方的碱性电解槽,正在开展测试平台的工作,待测试平台建成以后开展调试工作。另外,公司还将研发PEM制氢技术。
18只氢能概念股今年业绩有望高增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市场中,布局氢能源的上市公司共有208家,按照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计算,总市值近4万亿。其中不乏有中国石化、紫金矿业、隆基绿能、阳光电源、潍柴动力、宝丰能源6家千亿市值的大公司。
申万行业来看,属于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居多,公用事业也有23家公司涉足氢能源。其中,联美控股是较早进入氢能行业的公司,作为国内清洁供热龙头,2021年就战略投资入股爱德曼公司,完成氢能业务布局的第一步,目前公司正在探索从氢热电联产和氢分布式发电业务方向形成突破。
从估值上来看,63只氢能概念股滚动市盈率不足20倍,包括时代电气、阳光电源、明阳电气、华光环能、联美控股等。
截至目前,概念板块中,14股公布了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全部预喜;其中10家预增,3家略增,1家扭亏。
潍柴动力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9.61亿元至66.24亿元,预增80%至100%。公司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已布局氢内燃机技术,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商业化应用的突破,掌握了一批原创性专利技术,并于2022年6月,与中国重汽联合发布了搭载潍柴动力自主开发的13L氢内燃机的全国首台商业化氢内燃机重卡。
从上半年盈利能力来看,49股扣非后销售净利率超10%,部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强,曼恩斯特、联美控股、金凯生科扣非后销售净利率在25%以上。
按照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上述49股中,今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15%的概念股有18只,其中2只千亿市值的电力设备股入围,分别是阳光电源、隆基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