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诗网 知无不言是什么意思(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

知无不言是什么意思(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

原文: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億①。夫逆诈,即诈也。億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億①。夫逆诈,即诈也。億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億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億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億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億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 ② “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③”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億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④”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词语解释:

①逆、億:语出《论语.宪问》,原文“子曰:‘不逆诈,不億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逆”,预先怀疑。“億”,随意猜测。

②“不虑”四句: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易.系辞下》中有“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③“先天”四句:语出《易.乾.文言》。

④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语出《中庸》,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译文:

来信又写道:“人情机诈无穷,如果用诚信来对待,往往受到它的欺骗。要想警觉人情的机诈,自己就会坠入‘逆诈’和‘臆不信’。逆诈就是诈,臆不信就是不守信。被别人欺

骗了,又不能觉察到。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不诚信,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唯有晶莹剔透的良知才做得到。但是,良知的先觉和“逆诈”、“臆不信”之间的差别十分细微,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多有发生。”

“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是孔子针对他那个时代这样的情况而说的:当时,许多人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从而使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同时也有人虽不逆不臆,但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受人欺骗,因此孔子才说了这番话。孔子的本意并不是教人以此存心,而一味去发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存心去留意别人,正是后世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不能进入尧舜之道。不逆诈、不臆不信,却被人欺骗,尚且还不失为善。但是不如那些能致其良知的,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贤明。你认为只有良知晶莹剔透的人才能这样,可知你已领悟了孔子的宗旨了。但是,这只是凭你的聪明颖悟领略到的,恐怕还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中去。良知在人的心中,万古横亘,充盈宇宙,无不相同。此正是古人所说的“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你所说的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情况,虽能不欺诈人,却不能没有自欺。虽然不臆不信,但是却不能做到自信;他们或许常常希望能够先觉,却还常常不能做到自觉;常常有寻求先觉之心,这样却已陷入了逆诈和臆不信,就已足能蒙蔽他的良知了。这就是背离先觉而暗合欺诈的事情不能避免的原因。君子求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防备别人欺骗自己 ,只是永远坚守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所以,君子不自欺,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君子自信,良知没有迷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光明和真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东西在明镜前都不能遮掩其美丑。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自欺而自然会诚,也就容不下外人的欺骗,若有欺骗就能觉察。良知自信而光明,也就容不得外人不诚信,如果有外人不诚信就能觉察到了。这就是所谓的“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但是,子思所说的“如神”、所说的“可以前知”,还是当两件事看待了,因为这是从思诚的功效上来说的,仍然是给不能事先觉知的人说的。如果就至诚上来说,那么,至诚的妙用即为“神”,而不必说“如神”了。至诚就能无知但又无所不知,也就不必再说“可以前知”了。

解读:

这节讨论欺诈与诚信问题,可见欺诈与不诚信自古以来就从未远离过我们这个民族。而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是时代,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骗术盛行,且手法百花齐放的全盛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通过抢、偷的方式非法占有别人财富的方式越来越在不法分子的世界遭到了唾弃和白眼,都什么年代了,还靠纯体力方式谋生。所以,自认为占据着高端坏人市场的骗子群体常常以本群体中高智商白领阶层自居,从而看不起那些后进的偷窃、抢劫之流的穷哥们。

这段文字虽然读起来有点绕口,但是阳明先生把自己的意思还是表达得很清楚的,天天良知不离口的阳明先生是如何面对别人的欺骗的呢?他老人家是如何识破的呢?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好吧,就说说先生剿匪的一点往事。

当年,阳明先生被安排到江西当巡抚以平定当地匪患,到任之后,土匪们和王大人经过几番交手,很快发现这个对手和前任的官员大大不同,几个回合下来,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这种情况极大挫伤了横行地方数十载的土匪们的自尊心。他们痛定思痛,穷极思变,然后想出了一个主意——诈降。

可能他们已经从侧面了解到阳明先生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天天良知不离口的读书人。只要你是人,你就有弱点,正面战场上既然玩不过你,你又是一个讲良知的读书人,那很好。讲良知的读书人的弱点应该就是心善吧,那我们就当一回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土匪中的智囊人士就是如此对阳明先生进行性格分析的。他们对自己是狼的定位拿捏的还是比较准的,只是将阳明先生目测为东郭先生显然是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对于土匪们的请降要求,王大人以出乎土匪们意外的爽快答应了,本来土匪们认为王大人就算再善良也要先考察一下自己归顺的诚心后才受降,起码还不得搞个歃血为盟什么的仪式。没想到这一麻烦都免了,唉!读书人就是读书人啊,心眼就是实诚,土匪心中闪现了一丝对“老实巴交”的王大人表示同情的怜悯,但是随后就将这丝怜悯丢到了九霄云外,凶残、狡诈的本性又重新附体。

阳明先生一边好言安抚这些“归降”的土匪,一边暗地里调查这些土匪的底细,不久之后,就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这下整个诈降的土匪群体都傻眼了。杀掉这几个人的原因就是从官府的存档看,这些人都有过多次归降又多次反叛的污点记录,而这几个人就是这些土匪的元凶首恶。如此以来,起到了如下效果,第一,杀鸡儆猴,今后谁再敢反复无常,欺骗官府,下场就是死,如此以来,那些原本打算假降的人变成了真降。第二,元凶首恶没了,这些人没了领导者,群龙无首,再作乱也缺少了之前的凝聚力。

从形式上来说,阳明先生在使诈啊。在这段里,他一直让人不要逆诈,不要臆不信。但是,就阳明先生本身来说,他能识破土匪的诈降之计,并不是因为先生本身奸诈,而是先生的良知能常觉、常照。他前面的几任官员都搞不定这里的匪患,肯定有原因啊,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到了江西,肯定会调查匪患不除的根本原因。唯物主义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在阳明先生这里,走访调查的行动就是他良知的自然指引,心如明镜,丑俊皆照,面前形势的山山水水又怎能不了然于心呢?

欢迎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海诗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llse.com/n/28292.html

真空玉米用微波炉加热要加水吗(真空玉米用微波炉加热会爆炸吗)

中古包买了会不会不好(中古包买了还可以再转手吗)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35870154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